fbpx

寫程式跟寫報告看起來差在哪?

其實感覺到自己還沒有資格寫這個主題,畢竟自己參與的大型專案、幾萬行code的作品都還沒有(幾千行倒是有XD),對於clean code也還在學習階段,所以這篇其實不會告訴你真實的軟體專案管理會是什麼樣的情境,算是本科系學生在做程式專案的時候會怎麼做?以及目前我對軟體開發的流程,比較偏向心得跟經驗談。

因為我本身是個生產力愛好者,裡面有許多我在專案管理所用到的工具介紹,如果您不熟悉專案管理,這篇文有很多好用的工具哦!

首先我們在大二有堂課叫做系統分析與設計(雖然我的系統分析其實也是自己學的…….),依照學校的性質教的內容不太一樣,應該算是軟體工程的概論 的概論XDDD,那裡面有提到五個階段,其實跟產品經理所認知的產品開發流程是一樣的。

  1. 需求分析
  2. 系統分析
  3. 程式撰寫
  4. 部署(上線)
  5. 維護

而專案管理的方法學是:

  1. fall (瀑布)
  2. Agile (敏捷)

    Richart 敏捷開發!

瀑布現在已經很少人在用了,主要都是用敏捷開發,也就是一個快速做出小產品,然後超快迭代,在數位產品領域基本上都是這樣了,之前參訪台新銀行,聽數位金融的人說,Richart專案也是用這種方式來回應市場需求的哦!其中又有個方法學叫做Scrum,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查一查,我個人是信奉Scrum的,因為變化太快,而且想法隨時都會在開發的過程冒出來。

需求分析

基本上我所帶領的團隊都會依照上面五個步驟,開發程式或者商業競賽提案,並用Agile,一週一會來討論每週的新想法與調適,包括我個人的side project也會這樣做,通常我們會先開會討論所要解決的痛點是什麼。

也就是如果打造一個產品,它的核心價值是什麼?我們的TA(Target audience)是什麼?

接下來會研究TA一段時間,這時候我會替團隊做數據分析,好比商業競賽期間我曾經對PTT、Dcard等網站做大學生的保險需求相關文字探勘。

如果團隊沒有會數據分析的人,可以採用使用者訪談、問卷調研的質化方式,那就是我的組員去做的,我則可以專注在量化分析上。之後根據主題模型、特徵等等刻畫人物誌。

畫出人物誌之後,我們會先討論出共識,決定這個特徵到底是拍腦袋、還是有資料佐證?

此時用到的工具:

  1. Line/Skype(開會用,目前我偏好JANDI,正在推廣給組員哈哈哈)
  2. Evernote (梳理文字、記錄開會內容)
  3. Python (數據分析)

另外團隊的共識真的很重要,所以組長也要拿捏好討論氣氛、適時引導提問,讓想法不攻自破,對每個人的知識做個提煉,我的團隊通常都會配一個融合爐XD 可能是我,也可能是他,需要整理好大家的想法以及淬煉出好的部分,此時團隊也能一起成長,所以組長不是想當就當,確實需要一個特質,梳理脈絡與邏輯溝通好的人比較適合組織大家的想法。

有了共識,我可能會替團隊做個商業分析來評估收益、市場大小、市場結構,這就是需求分析,而此時數據分析、商管專長的人在團隊裡面就很重要。

此時用到的工具:

  1. R / Python (商業分析)
  2. Tableau/Excel (呈現分析結果、視覺化)

  1. 系統分析

    思考產品應該放入哪些功能?

    那這裡我都會先引導組員說:「圈流量還是圈人?」這兩個有很大的不同,也是我接觸數位產品之後才慢慢認知到的產品經理方法論。接下來就會根據目標來思考功能,通常畫出人物誌之後可以畫「使用者旅程圖」,也就是開啟App、產品之後到結束產品會發生什麼事情。此時就可以像修剪樹木一樣,展開功能、扮演的角色、提供的服務等等…….比如加個購物車功能、留言板等等…….這樣就完成了系統分析,不過因為剛剛說過我們會用Scrum,所以系統會繼續擴張或是縮小。

    那系統分析開完會議之後,下次會議通常要交出PRD、MRD。

    比較簡單的專案我們可能就會Google雲端文件打一打這樣XD 此時的分工大概是長這樣:

    • 我(組長):寫PRD、MRD、參與UML、DataBase、Prototype
    • 設計師*2:逛Pinterest、dribble、設計UI、UX、prototype
    • 工程師*2:設計UML、DataBase、逛Github找類似專案、學習相關技術

    通常我會導入trello這個生產力工具來協助掌握團隊每個人的進度。然後監督UX配置、UML的設計架構等等…….做好系統分析,就會依照前面的設計來寫程式啦!

    此時用到的工具:

    1. Trello (專案管理)
    2. XMind + Evernote(PRD、MRD)
    3. Google calendar (提醒進度)
    4. Visio/draw.io/Marvel.io (prototype + UML + DataBase design)
    5. Notability (開會時迅速展開架構、情境、畫圖),我會用apple pencil + ipad 這麼做

    設計師會用到:

    1. AI/PS/Xd … Adobe系列
    2. Sketch

    程式撰寫

    那寫程式的情境其實就蠻夢幻的XD包括我在前面需求分析、數據分析的時候也要寫程式,我寫程式的情境通常是會先挑場地,最喜歡宿舍,因為有放雙螢幕XD 雙螢幕真的是標配我覺得,用過之後就回不去了,咖啡廳則是想聽爵士樂、聞咖啡香,或者跟人有約就會去,推薦捷運大安站星巴克(超大間)、臺大旁邊一些店也很不錯:

    不過我還是喜歡雙螢幕的爽感

  1. 場地:咖啡廳、系辦、宿舍 、家裏 with 沙發
  2. IDE + 文本編輯器:vscode/Spyder/Sublime/Jupyter/Rstudio/eclipse
  3. 其他背景程式:Spotify 、Chrome、Evernote、Sublime、Onenote
  4. 網站:技術部落格、Github、Stackoverflow、Google
  5. 硬體:MacBook pro + Dell monitor + Ipad pencil + Ipad + smartphone
  6. 其他有的沒的:飲料 * 1 + 坐墊/背靠 *1 + 插座 + WiFi + 書(可有可無)

然後戴上耳機聽youtube、spotify,真的配上飲料會覺得超舒服(超容易滿足XD)最好有個靠背的,不然很容易駝背!

IDE是看要寫什麼樣的東西以及用什麼語言,Java就用Eclipse,web/API 就會用vscode,數據分析依然Jupyter (Python) or Rstudio(R),然後就會搭配Github參考別人的code、遇到bug上stackoverflow、到技術部落格補充一點知識,至於我自己的筆記則整理Evernote,程式碼很多也會存在Onenote以復用,有些功能太常用、程式碼片段都會放在OneNote或者Github

雖然vscode內建程式碼補全沒錯,但是Jupyter沒有QQQQ

真的希望早日出來!

主要就是依照PRD來寫code,這部分沒什麼好說,想辦法實現就對了(X

前端也是,照著設計師的稿來刻畫面跟切版,這些地方都很需要copy and paste,重點是你知不知道這個用法、可以這樣寫,所以找到好的Github repository真的就是star + fork XXD 因為可以cmd + C + V 。

Funny data analysis and data mining

那資料探勘就比較好玩,好玩很多,有想看什麼問題就直接操作資料就好,然後配合Markdown語法直接記在Jupyter上,modeling的話可能就會開個分頁讀一些paper跟tutorial ,寫爬蟲的時候就是開Chrome跟selenium的腳本、然後讀一下網頁原始碼來撈資料,EDA就會開plotly跟Kaggle查一下寫法、跟讀一下自己以前做過的筆記還有寫過的專案思路。商業分析的時候就開個分頁讀一下顧問公司的報告、產業工會的年報之類的…….讀一下就可以繼續埋在資料裡面,資料預處理就比較煩一點,所以我會看情況需要來決定要不要特別寫個API(類似資料處理模板,有點像特別寫個計算機,計算你想看的東西)

資料視覺化就會滑一下plotly gallery 跟開Tableau。debug就是查,然後簡單測試一下,修改錯誤,這樣反覆。

測試、部署、維護

其實就是修改,發布,畢竟開發產品本來就是個循環迭代的過程,很難一次到位。

那麼以上就是寫程式的情境,其實真的算是分享寫程式通常看起來是怎麼樣的,如果真的要談軟體工程我是沒那種資格,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:

  1. Clean code
  2. 人月神話
  3. 軟體工程概論
  4. 物件導向設計

都是評價很好的書,物件導向設計原則、命名規範、函數原則、API文件編寫都給予很好的啟發,但我是覺得如果還沒有寫過很長的專案看這些書比較沒感覺,我是還在看Clean code,網路上有很多關於軟體開發的討論,可以看看!那麼以上,就是寫程式的情境分享,希望這樣的描述會讓您對寫程式感到有興趣,我們下篇文章見!

好文作者—Dennis Dsh

Leave a Repl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