投資人屬性 | 可承受年化波動率 |
積極型投資人 | 25%以上 |
穩健型投資人 | 15%~25% |
保守型投資人 | 15%以下 |
Smart Beta
Beta這個詞在金融市場中,代表市場報酬的相對於資產的變動係數,例如當S&P 500上漲1%時,你的投資組合上漲0.8%,大致可以說Beta為0.8,大多股票市場指數都是以「市值加權」的方式進行編制,背後邏輯就是每天在幫你追高殺低,以2018年為例,如果持有S&P 500指數而言,就會不斷的幫我們增持FAANG(Facebook, Amazon, Apple, Netflix, Google)的股票,而減少GE這類的股票權重,每天去看就會發現越來越多資金會配置在過去漲幅較高的資產上,而Smart Beta就是希望用不同的策略進行配置,期望能夠有超越市值加權法的績效,超越市值加權法的報酬率在學術的投資理論上稱為Alpha。
只要不是採用市值加權法進行投資組合建構,我們就可以稱之為Smart Beta,像是等權重(Equal-Weight)或其他因子加權法,現實市場中Smart Beta的配置方式主要均為因子投資方法,例如奉行股神巴菲特的價值型股票或追逐上漲動能的策略,都是屬於典型的Smart Beta。
機器人理財的主要邏輯都是圍繞在投資學中的幾個理論中,如馬可維茲的投資組合理論與CAPM延伸的多因子模型等,再利用程式去進行輔助與尋找參數,可以說是喝一樣的湯,用湯匙或吸管的差別,至於這個從1950~1970年代的機器人到底能不能幫助我們投資呢?如果你是個沒空進行投資分析或研究的投資人,省時省力且有系統化的投資組合,是絕對有幫助的(總比亂聽信明牌或消息),而專業的投資人或機構我認為應該要更為進階,而不只是呆呆的利用模型,而是要努力在模型失效前,趕緊研發出尚可執行的投資策略。
未來將會推出利用Python來實作機器人理財應用,敬請期待!
好文出自《雷蒙的Python投資筆記》,
如果你喜歡他的文章,歡迎回到原文看更多: )